歷史文化源流 | 刀在石上磨 人在事上練

- 微信
- 新浪微博
- QQ空間
組織上安排年輕干部去艱苦邊遠地區(qū)工作,,是信任更是培養(yǎng),,年輕干部應該以此為榮、爭先恐后,。刀要在石上磨,、人要在事上練,不經風雨,、不見世面是難以成大器的,。——2021年9月1日,,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(國家行政學院)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(fā)表重要講話
“刀在石上磨,,人在事上練”是一句諺語,指人在實踐中經受鍛煉才能增長才干,,就像刀在石頭上磨礪才能鋒利,。這句話對偶整齊,,淺顯直白,但字句簡易并不代表意思簡陋,,其中“磨”“練”二字可謂道出了人成長成才的秘訣,。
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,類似激勵人們去實踐中磨礪自己以求成才的名句典故還有很多,�,!抖Y記·學記》中說:“玉不琢,不成器”,,對于玉石來講,,不磋磨不能收獲玉潤。人同此理,,所以《詩經·淇奧》里說:“有匪君子,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,�,!比说某砷L也如同雕琢玉石那樣,只有經歷可能是痛徹心扉的歷練,,才能最終有所成就,。
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《苦筍》詩中寫道:“人才自古要養(yǎng)成,放使干霄戰(zhàn)風雨,�,!标懹蔚囊簧腿缤P下的“苦筍”,,經歷了風雨洗禮和艱苦考驗,。為實現(xiàn)抗金報國的理想,他在四十八歲時自薦,,請求調往當時宋金對峙的最前線,。從軍歲月,陸游經常往返于大散關,、鳳州,、駱谷等地。一次,,他隨著宋軍深入金占區(qū),,勘察敵情,看到的是“壺漿馬首泣遺民”,,在金人統(tǒng)治區(qū)的南宋百姓,一邊歡迎自己的隊伍,,一邊訴說著所受的苦難,。這樣的經歷對陸游觸動很大,,以至于他到了晚年還寫下“憶昨王師戍隴回,遺民日夜望行臺”這樣反映百姓心聲的詩句,�,?梢哉f,一線艱苦,、危險的軍營生活,,深刻孕育了陸游的家國情懷,成就了一名偉大的愛國詩人,。
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,絕知此事要躬行�,!睂嵺`出真知,,也出才干。大風大浪才能培養(yǎng)大智大勇,,沒有苦和累,、血與火的考驗,就難以磨礪鋼鐵般的意志,;沒有經受一定的挫折和煎熬,,就難以獲得有益的經驗和啟示。
我們黨歷來重視對干部的培養(yǎng),,始終注重在基層一線和困難艱苦的地方培養(yǎng)鍛煉干部,。回望黨史,,很多優(yōu)秀黨員干部都是從基層一線干起,,在實踐中不斷學習,逐漸成長起來,。
1948年9月,,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,指出“奪取全國政權的任務,,要求我黨迅速地有計劃地訓練大批的能夠管理軍事,、政治、經濟,、黨務,、文化教育等各項工作的干部”。隨著解放戰(zhàn)爭形勢的發(fā)展,,為了鞏固黨的政權,,支援南方廣大新解放區(qū)建設,“南下干部”應運而生,。
在南下的山東干部隊伍里,,有一個瘦高的青年,,名叫焦裕祿。行軍中,,他經常幫助體弱的同志背背包,、扛行李,別人問他累不累,,他說:“咱們共產黨員就是要吃苦在前,,享受在后,這是我應盡的責任,�,!边@支隊伍被編為中原支隊,將要在河南新解放區(qū)完成新區(qū)農村工作試點任務,。此后,,焦裕祿在河南扎下根來,從基層干部到洛陽礦山機器制造廠,,后來為了支援農業(yè),,又調到尉氏和蘭考,在貧瘠的蘭考成為全中國縣委書記的榜樣,。
以焦裕祿為代表的“南下干部”,,承擔起了重要的歷史任務,在一線工作中使自己的思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升,,為社會主義事業(yè)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,。
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鼓勵黨員干部去一線歷練實踐: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,大力發(fā)現(xiàn)儲備年輕干部,,注重在基層一線和困難艱苦的地方培養(yǎng)鍛煉年輕干部,,源源不斷選拔使用經過實踐考驗的優(yōu)秀年輕干部。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,,他指出,,要強化實踐磨煉,把火熱的實踐作為最好的課堂,,讓干部經風雨,、見世面、壯筋骨,、長才干,。
到重大斗爭一線經風雨、見世面,,增長本領和才干,,已經成為新時代干部歷練成長的必由之路。疫情防控中,,廣大干部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,,沖鋒在前,、英勇奮戰(zhàn),一大批優(yōu)秀干部脫穎而出,。脫貧攻堅中,全國累計選派25.5萬個駐村工作隊,、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,,在扶貧一線的摸爬滾打中歷練成長。在“六穩(wěn)”“六�,!焙蛽岆U救災中,,廣大干部挺身而出、擔難擔險,,在經受重大考驗中成長成熟,。
風雨、世面是練兵場,、磨刀石,。對年輕干部來說,成長從無捷徑可走,。無論是履行新使命新任務,,還是解決新矛盾新問題,要想扛得了重活,、打得了硬仗,、擔得起重任,就必須經受艱難困苦的磨煉,、關鍵崗位的淬火,、重大任務的砥礪。(田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