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與家風共燦爛
唐宋八大家如何傳承家風

- 微信
- 新浪微博
- QQ空間
提到中國古代的文章大家,,我們總會想起“唐宋八大家”�,!疤扑伟舜蠹摇甭暶h播,,與中國的選本文化密不可分,八大家文采斐然,,人格亦備受推重,,能夠“載道”之文,必出自仁義之士,�,;仡欉@些文章大家的煉成之路,固然與其天賦,、努力密不可分,,但良好的家風家訓也至關(guān)重要。下面我們就到唐宋八大家的“書香門第”去看一看,,感受,、體悟他們的家風家訓。
“詩書勤乃有,,不勤腹空虛”——教子勤讀書,,養(yǎng)成君子人格
韓愈與柳宗元出生時,安史之亂剛剛平息,,盛唐已成歷史,,這對中唐時代的雙子星,將并肩領(lǐng)導唐代古文運動,。
韓愈是河南河陽人,,自稱“郡望昌黎”,從七世祖韓茂一直到他的父親韓仲卿,世代為官且政聲良好,。李白還曾為韓仲卿撰《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》,,去思碑是古代很常見的一種碑志,官員離任地方后,,當?shù)厝怂寄钇涠鞯�,,往往邀請當世文章大家撰寫他的為官事跡與個人品德。對于韓仲卿的賢德,,李白妙筆生花,,“惠如春風,三月大化,,奸吏束手,,豪宗側(cè)目”,讓人不禁神往,。
韓愈三歲時,,父親便去世了,他由兄長韓會撫養(yǎng),,韓會因過度操勞早逝,,韓愈又由寡嫂辛苦照料,幼年時艱苦的生活磨煉了他的意志,,讓韓愈變得性情剛毅,、百折不撓。他將《去思頌碑》拓片掛在書房墻上,,時時看,、時時想。
韓愈不僅是一位文學家,、政治家,,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,他在《進學解》中說“業(yè)精于勤,,荒于嬉,;行成于思,,毀于隨,。”對于家庭教育,,他一貫重視,,致力于將勤奮好學的家風傳承給子孫。
韓愈反復告誡其子韓昶,,要認真讀書,,不斷充實自己,才能成為一個君子,。韓愈曾寫詩給韓昶:“人之能為人,,由腹有詩書,。詩書勤乃有,不勤腹空虛”,,讀書是立身之本,,“學問藏之身,身在則有余”,。同時,,他教育兒子不能依靠父輩取得的成就,而要立足于自己的奮斗所得,,所以他說“君子與小人,,不系父母且”。
與韓愈同朝為官,、相互勉勵的柳宗元,,出自赫赫有名的河東柳氏,祖上從魏晉直至隋唐賢才輩出,,河東柳氏之所以能興盛數(shù)百年,,離不開其深厚的家學家風家教。柳宗元從小便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,,“某始四歲……家無書,,太夫人教古賦十四首,皆諷傳之”,,柳宗元四歲時,,母親盧氏就開始對他進行啟蒙教育。
父親柳鎮(zhèn)對柳宗元的影響也很大,,柳鎮(zhèn)當時以文章聞名于世,,同時還是一位為人剛正的官員,在擔任監(jiān)察御史時,,曾因秉公執(zhí)法審理一地方官的遺產(chǎn)案而得罪權(quán)貴遭貶,。柳宗元在多篇文章中強調(diào)柳氏對家風家教的重視,如“世德廉孝,,飏于河滸,,士之稱家風者歸焉”;“考績皆最,,吏人懷思,,立石頌德”;“嗣家風之清白,,紹遺訓于儒素”,,字里行間流露出柳宗元對本家家風的認可與自豪。
柳宗元用實際行動踐行柳氏家風,他造福永州,、柳州等地,,恩澤久長,一生為官清正,,死后家境艱難,,以致無力治喪,最終由友人出資安葬,。柳州百姓修建了柳侯祠紀念他,,千年過去,那里滿目蒼翠,、清風依依,。
“汝于官下宜守廉”——告誡晚輩居官當清廉,修身要嚴謹
在中國文化史上,,如果說孔子與老子,、杜甫與李白的相遇,如同太陽與月亮在天空中相會一樣燦爛輝煌,,那么兒時的歐陽修第一次在玩伴家中看到韓愈文章殘篇時,,則像小溪遇見高山,他縈繞許久,,小溪變成了大江,,浩浩蕩蕩向東流,終于成就了宋代散文的新氣象,。
小時候的歐陽修日子過得很苦,,他四歲時父親歐陽觀病逝,母親鄭氏很是要強,,盡自己所能教導歐陽修,,因家中貧困,母親便用荻管當筆,,在沙地上教他寫字,,留下“畫荻教子”的家教美談。
鄭氏還將歐陽修父親的故事講給他聽,,教育他要以父親秉公勤勉為榜樣,。后來,歐陽修當官時因仗義執(zhí)言被貶,,怕連累母親而跪地流淚,,母親寬慰他,,說自己不怕吃苦,,后來歐陽修又遭貶,母親坦然表示,凡事求得問心無愧便可,。歐陽修不負母親期望,,一生崇學重教、廉潔奉公,。
歐陽修有意將優(yōu)良家風傳承下去,,寫下《誨學說》和《與十二侄》等多篇家書,微言大義,,影響深遠,。在《誨學說》中,他寫道:“人之性,,因物則遷,,不學,則舍君子而為小人,,可不念哉,?”強調(diào)學習修身的重要性,告誡晚輩要努力學習,,磨礪品性,,提升品德修養(yǎng)。他在《與十二侄》中說:“昨書中言欲買朱砂來,,吾不闕此物,,汝于官下宜守廉,何得買官下物,�,!睔W陽修言辭堅決拒絕侄兒孝敬他的美意,諄諄教誨侄兒嚴格自律,,注意瓜田李下,,并以“吾在官所,除飲食物外,,不曾買一物,,汝可安此為戒也”之語,教導侄兒無論何時都要保持簡樸作風,。
“初謂獨軒然,,百鳥而一鶚�,!边@是歐陽修初見曾鞏時的評價,,歐陽修喜歡這個弟子,不獨因他的文才,,還因曾鞏處事沉穩(wěn),、不驕不躁,。曾鞏出生于官宦之家,祖父曾致堯曾任戶部郎中,,父親曾易占為太常博士,,均以清正廉明聞名。
據(jù)《南豐縣志》記載,,曾致堯一次告假回鄉(xiāng)看望母親時,,母親置酒園中,親戚們看到曾致堯穿著寒酸,、仆馬瘦弱,,議論紛紛,母親卻說:“貧而見我,,是我榮也,。若黷貨而歸,貽吾憂矣,�,!边有一次,曾致堯面見宋太宗,,太宗談到國庫充盈很是高興,,而那時卻有地方正遭遇旱災,曾致堯委婉說道:“未及江南一夜秋雨之為富也,�,!币虼四县S曾氏有“秋雨名家”之稱。
曾鞏父親曾易占曾任泰州如皋知縣,、信州玉山知縣,,任上懲惡揚善、救災濟民,、輕徭薄賦,,政績頗多。后來曾易占被人誣陷,,他失官不辱,,從容著述。曾易占去世時,,曾鞏還未考中進士,,家境衰落,他只能輟學回歸故里,,孝順侍奉繼母,,用心撫育四個弟弟、九個妹妹,,這樣的日子,,曾鞏堅持了十年,。
曾鞏在困頓中“勵其志、堅其守,、廣其學”,對弟弟們亦兄亦父亦師,,悉心教導,,嚴格督學,最終其家人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,。曾鞏曾作《學舍記》《南軒記》兩文,,自述“予之卑巷窮廬,冗衣礱飯,,芑莧之羹,,隱約而安者,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”,;“世固有處廊廟之貴,,抗萬乘之富,吾不愿易也”,,抒發(fā)自己安貧樂道,、以忠養(yǎng)心之志,這也是對家訓家規(guī)的恪守與傳承,。曾氏忠孝為本,、修身立世的家風家教澤被后世,子孫在思古慕賢中名家輩出,。
王安石年齡比曾鞏小兩歲,,考中進士卻比曾鞏早了15年。王安石少年跟隨父親宦游各地,,接觸現(xiàn)實,,開闊眼界。他的父親王益做過主簿,、判官,、知縣、知州,、通判等多個地方官職,,一生“蹭蹬不達”。王益在處理政務(wù)時,,“一以恩信治之,,嘗歷歲不笞一人”,居家教育晚輩時,,“未嘗怒笞子弟,,每置酒從容為陳孝悌仁義之本,,古今存亡治亂之所以然,甚適,�,!边@種對道理耐心細致的教育引導,以及對歷史的深入剖析,,對王安石產(chǎn)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,,也直接影響到他對晚輩的家庭教育。
《百川學�,!酚涊d,,王安石要求兒子王雱求教于門客,必須是學問淵博,、品行端正之士,。有人說只是教兒童識字讀書的啟蒙老師,恐怕不必如此高要求吧,?王安石卻說:“先入者為之主,。”他寫下《傷仲永》,,用生動的例子強調(diào)了后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,。王安石曾給外孫寫過一首詩:“南山新長鳳凰雛,眉目分明畫不如,。年小從他愛梨栗,,長成須讀五車書�,!眲衩阕訉O重視讀書,,成為有學問的人。
“以此進道常若渴,,以此求進常若驚”—— 一方硯臺上凝聚著傳家心得
“夜夢嬉游童子如,,父師檢責驚走書�,!卑殡S著一陣陣海浪聲,,身處儋州、年過花甲的蘇軾從睡夢中驚醒,,他又夢到了兒時父親檢查自己功課的場景,。蘇軾醒后感慨,那種感覺真是如咬著鉤的魚兒一樣緊張刺激,,但正是如此,,才培養(yǎng)了我愛好讀書的習慣啊,這成為了我這一生中最執(zhí)著最有意思的事,。
蘇軾的父親蘇洵在《名二子說》一文中寫道:“軾乎,,吾懼汝之不外飾也”,;“是轍者,善處乎禍福之間也”,。他講述了蘇軾和蘇轍這兩個名字的由來,,并根據(jù)兩個兒子的不同性格,分別表達了希望,、擔憂與提醒,,作此文時,蘇洵39歲,,蘇軾11歲,,蘇轍才8歲,。這些有趣的故事反映了“三蘇”的家庭生活日常細節(jié),。
蘇洵、蘇軾,、蘇轍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據(jù)三席,,人們在贊嘆其天才的文學才華時,往往忽視了他們刻苦讀書的一面,。蘇軾祖父蘇序為人慷慨,、樂善好施,他曾道:“吾欲子孫讀書,,不愿富,。”《三字經(jīng)》中有“蘇老泉,,二十七,。始發(fā)憤,讀書籍”,,說的就是蘇洵用功讀書,、大器晚成的故事。蘇洵特別注重子女的教育,,并且教子有方,。
相傳蘇軾、蘇轍幼時貪玩不愛讀書,,蘇洵便設(shè)法誘導,,在二子玩耍時故意在他們看得見的地方看書,待二子看到他時又故意慌忙把書藏起來,,激發(fā)他們的好奇心,,逐步引導他們愛上讀書。蘇洵還經(jīng)常帶著二子走訪名師高士,,通過游學增長見識,。
除了蘇洵的言傳身教,,蘇軾、蘇轍的母親程氏勸夫以進,、教子以學,、持家以儉,也為孩子樹立了榜樣,。一次,,程氏教蘇軾讀書,讀到東漢忠烈之士范滂因直言得罪權(quán)貴,,被迫流亡與母訣別的故事,。蘇軾便問母親:“軾若為滂,太夫人亦許之否乎,?”程氏十分欣慰并回答道:“汝能為滂,,吾顧不能為滂母耶?”還有一次,,蘇家有人發(fā)現(xiàn)地陷露出一個甕,,可能藏著金銀,但程氏卻不為所動,,命人將坑填好,,告訴大家此為前人埋下,不屬于蘇家,,誰也不準去挖取,。這讓人不由想起蘇軾在《赤壁賦》中寫到的“天地之間,物各有主,,茍非吾之所有,,雖一毫而莫取”。
蘇軾對于自家家風下了一番功夫總結(jié)歸納,,他不僅常講父母的教子故事,,而且還通過書信、詩文等形式教導晚輩,。蘇軾在長子蘇邁走上仕途時,,贈予其一方硯臺,硯底刻有銘文:“以此進道常若渴,,以此求進常若驚,。以此治財常思予,以此書獄常思生”,,期望兒子慎思,、慎行、慎獨。而蘇轍在老年時將自家一間廂房取名“藏書室”,,終日謝絕賓客,,親手編輯校對整理書籍,這是他心中的傳家寶,,他曾寫詩道:“詩書教子真田宅,,金玉傳家定糞灰�,!碧K轍之孫蘇籀曾撰蘇轍語錄一卷,,取名《欒城遺言》“以示子孫”,也是蘇氏一門家風家訓的重要組成部分,。
蘇氏家風還在蘇軾與蘇轍兩兄弟之間徐徐吹拂,。在蘇轍出使契丹之際,蘇軾寫下《送子由使契丹》諄諄囑咐,,關(guān)心之余鼓勵蘇轍要謙虛謹慎,、不辱使命。蘇軾極愛一孔泉水,,欲得水喝,,卻怕隨從偷喝泉水糊弄自己,,為此頗感苦惱,,蘇轍不失時機提醒“多防出多欲,欲少防自簡”,,問問兄長有沒有檢視自己,、約束欲望。兄弟情深,,終身不渝,,這種相互指引、相互升華,、相互成就令人感動,。家風如一輪明月,照耀著三蘇站在了中華文化史的高峰上,。
山高水長八大家,,使他們終身受益的家風家訓并不局限于各自庭院里,而是通過他們的事跡與文章世代傳頌,,一縷縷地沁潤到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,。
上一篇:清廉中國·尋訪家風丨豐子愷與楊柳